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利用濕度捕碳?新研究探索材料的捕碳能力
2025年04月07日 11:54:15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小王 點擊量:5064

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一項新的研究,將目標放到了捕碳材料本身,并發現了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可以依靠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的材料,有望發展處更具潛力的二氧化碳捕獲方法。
碳排放是社會發展,城市化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情況,人類的活動幾乎每時每刻都伴隨著碳排。與此同時,碳排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的誘因。因此,理想情況,將碳足跡控制在環境自我調節的范圍內是解決溫室效應,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這便是目前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都在努力觸及的“雙碳”目標。
而在這個過程中,“捕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捕碳,即碳捕捉與封存,概括來說,指的是利用技術手段將工業生產、能源利用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CO?)分離出來,并運輸到特定地點進行長期封存,以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技術體系。
目前常用的捕碳方法包括氣體分離膜法、氣體吸附法、富氧燃燒捕捉技術、直接空氣捕集(DAC)技術等,但是這些技術普遍存在三個問題,即成本、能耗、大規模適用性。簡單來說就是成本高昂,能耗較高,大規模應用穩定性欠佳。而這也是為什么捕碳技術現階段商業化普及度較低的原因。
而就在最近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一項新的研究,將目標放到了捕碳材料本身,并發現了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可以依靠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的材料,有望發展處更具潛力的二氧化碳捕獲方法。
據悉,團隊創建了一個結構化的實驗框架,比較了包括活性炭、納米結構石墨、碳納米管和片狀石墨等碳質材料、以及包括鐵、鋁和錳氧化物在內的金屬氧化物納米顆粒在內,多種納米材料利用濕度變化捕碳的潛力。實驗結果證明了氧化鋁和活性炭在捕碳速度上具備優勢,氧化鐵和納米結構石墨在捕碳量上具備優勢。并且實驗證明了約50至150埃的中等孔徑范圍材料,捕碳效率最高。
基于此,團隊證明了通過使用可持續、豐富且廉價的材料,能夠有效降低直接空氣捕獲技術的成本和能耗。并且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氣體吸附法一樣,具備了操作簡便、適應性強的優勢,同時還能夠靈活應用在復雜氣體成分的工業廢氣處理中。更重要的是,該技術還有與其他系統協同作用的可行性。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規模的擴大,該成果能夠幫助捕碳技術實現成本降低,以及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兩部門聯合發布新規,明確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若存在犯罪、重復違法、單次造假超10輛車等五種情形,將被認定為“情節嚴重”,面臨取消檢驗...2025-04-18 15:47:26
-
生態環境部部署2025年碳市場管理 強化數據質量與配額清繳機制
生態環境部部署2025年碳市場管理,明確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動態調整、數據質量全流程管控、配額差異化分配及清繳機制,要求省級部門5月公...2025-04-18 15:28:36 -
聚光科技攜全鏈條解決方案亮相國際環保展 以硬核科技賦能綠色未來
聚光科技攜40余款自主研發產品亮相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展示覆蓋數智雙碳、智能監測等六大場景的“從感知到決策“全鏈條解決方案。2025-04-16 11:42:18 -
近日,淄博市生態環境局桓臺分局就“省級環境空氣質量監控站點運行保障項目”發布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為150萬元。2025-04-16 09:48:54
-
近日,丹東市生態環境局就“丹東市大氣顆粒物組分自動監測站建設項目”發布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為578萬元。2025-04-11 09:46:02
-
生態環境部公開征求5項重點產品碳足跡標準意見 助力雙碳目標落地
國家生態環境部就平板玻璃、水泥、光伏組件、輕型電動汽車及動力電池五大類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公開征求意見,聚焦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2025-04-07 14:18:33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