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量校準 儀器檢測校準中心提供上門檢驗計量服務
儀器檢測校準中心提供上門檢驗計量服務
網絡測試儀校準規程
一、目的
確保網絡測試儀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使其滿足相關標準和實際使用需求。
二、適用范圍
適用于[具體型號范圍]網絡測試儀的校準工作。
三、引用標準
[列出引用的校準規范、行業標準等,如JJF 1534-2015《數據網絡性能測試儀校準規范》 、IEEE相關標準等]
四、校準環境條件
1. 溫度:(20±5)℃ ,溫度變化率每小時不超過1℃。避免校準過程中因溫度大幅波動影響測試儀內部電子元件性能,致使測量誤差產生 。
2. 相對濕度:35% - 75% 。防止過高濕度導致儀器內部出現冷凝現象,腐蝕電路;過低濕度則可能產生靜電干擾測試結果 。
3. 電源條件:電壓(220±10)V,頻率(50±1)Hz。穩定的電源供應是保證測試儀穩定運行的基礎,電壓波動和頻率偏差會影響測試儀的測量精度。
4. 電磁環境:應遠離大型電機、變壓器等強電磁干擾源,周圍磁場強度不超過[具體磁場強度數值]。強電磁干擾可能竄入測試信號,導致測量結果出現偏差 。
儀器檢測校準中心提供上門檢驗計量服務
五、校準設備
1. 標準時延發生器:精度應優于被校網絡測試儀時延測量精度的1/3,用于校準網絡測試儀的時延參數。如在測量網絡傳輸延遲時,為測試儀提供精確的時延參考 。
2. 頻率計數器:頻率測量誤差應不大于被校網絡測試儀數據包發送速率測量誤差的1/3 ,用以校準測試儀的數據包發送速率。在測量端口發送數據頻率時,作為精準測量工具 。
3. 校準用網線:符合相關標準,特性阻抗為(50±2)Ω ,確保信號傳輸穩定,用于連接測試儀和校準設備。
4. 標準信號源:輸出信號的頻率、幅度等參數精度滿足校準要求,為測試儀提供標準測試信號 。
六、校準前準備
1. 外觀檢查:查看網絡測試儀外殼是否有破損、變形,顯示屏有無損壞、顯示異常,各按鍵、旋鈕是否能正常操作,接口是否有松動、氧化等情況。若存在上述問題,需修復或更換相關部件后再進行校準 。
2. 功能初步檢查:接通電源,開啟網絡測試儀,檢查其能否正常啟動,各菜單、功能選項是否可正常調用,進行簡單的自測試功能,初步判斷儀器功能是否正常 。
3. 預熱:將網絡測試儀接通電源預熱30分鐘,使儀器達到穩定工作狀態,減少因儀器未穩定而產生的測量誤差 。
七、校準項目及方法
(一)吞吐量校準
1. 連接方式:使用校準用網線將網絡測試儀的兩個端口進行自環連接。
2. 設置參數:在網絡測試儀上設置不同的幀長,如64字節、128字節、256字節、512字節、1024字節、1280字節、1518字節 ;設置測試時間為[X]秒。
3. 測量步驟:啟動吞吐量測試功能,記錄測試儀顯示的吞吐量數值。每個幀長重復測試3次,取平均值。
4. 結果判定:將測量得到的吞吐量平均值與理論值進行比較,誤差應在±[X]%范圍內。理論值根據測試儀端口線速率和幀長按照相關公式計算得出。
(二)丟包率校準
1. 連接與設置:同吞吐量校準的連接方式;設置網絡測試儀以固定速率發送一定數量的數據包,數據包數量設置為[X]個,速率設置為端口線速率的[X]%。
2. 測試操作:啟動丟包率測試,統計發送和接收的數據包數量,計算丟包率。重復測試3次。
3. 合格判定:測量得到的丟包率與理論丟包率(理論丟包率應為0)相比,誤差應在±[X]%范圍內。
(三)時延校準
1. 搭建校準鏈路:將標準時延發生器與網絡測試儀通過校準用網線連接成回環鏈路 。
2. 參數設定:在標準時延發生器上設置不同的固定時延值,如10μs、50μs、100μs、500μs ;在網絡測試儀上設置發送特定字節長度的報文,如1000字節 。
3. 測量過程:網絡測試儀發送報文,接收端統計報文經過標準時延發生器的平均時延,記錄每次測量的時延值,每個時延設置重復測量5次 。
4. 結果評估:將測量得到的時延值與標準時延發生器設置的時延值進行比較,計算誤差,誤差應在±[X]μs范圍內。
(四)數據包發送速率校準
1. 連接儀器:將網絡測試儀以太網端口與幀頭觸發器連接,幀頭觸發器再與頻率計數器連接 。
2. 設置參數:在網絡測試儀上設置端口速率為1Gbps,發送64字節長度的報文 ,設置發送時間為[X]秒。
3. 開展測試:啟動數據包發送功能,幀頭觸發器檢測到以太網信號中幀頭即產生計數脈沖,頻率計數器測出發送頻率 ,記錄頻率計數器顯示的數值,重復測試3次 。
4. 判斷標準:將測量得到的數據包發送速率與理論速率進行比較,誤差應在±[X]fps范圍內 。
八、校準結果處理
1. 數據記錄:認真記錄校準過程中每個校準項目的測量數據、測試條件等信息,記錄應清晰、完整、準確,不得隨意涂改。
2. 證書出具:根據校準數據,若所有校準項目的測量結果均符合要求,出具校準證書,校準證書應包含測試儀信息、校準項目、校準結果、校準日期、校準人員等內容;若存在部分項目不符合要求,出具校準報告,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不合格項目及測量結果 。
3. 不合格處理:對于校準不合格的網絡測試儀,應張貼停用標識,防止誤用;分析不合格原因,如為儀器故障,需進行維修,維修后重新校準;若因操作不當等原因導致,重新進行校準操作 。
九、復校時間間隔
建議網絡測試儀的復校時間間隔為1年。若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測試儀測量結果異常、經過維修或對測量結果有更高精度要求時,應及時進行校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