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循環鹵煮過程中牛肉品質變化規律研究
檢測樣品:牛肉
檢測項目:品質變化規律研究
方案概述:“揚州大學”按照傳統配方調配鹵湯,用循環鹵煮工藝制作鹵牛肉,并跟蹤分析鹵牛肉的色差、pH、質構特性、微觀結構、營養品質指標的變化,在循環鹵煮過程中牛肉的品質變化規律,以期為鹵牛肉的標準化生產提供參考。
揚州大學”按照傳統配方調配鹵湯,用循環鹵煮工藝制作鹵牛肉,并跟蹤分析鹵牛肉的色差、pH、質構特性、微觀結構、營養品質指標的變化,在循環鹵煮過程中牛肉的品質變化規律,以期為鹵牛肉的標準化生產提供參考。
質構檢測儀器:TMS-Pro食品物性分析儀美國FTC公司
質構檢測方法:采用物質分析儀,對牛肉樣品的質構特性進行測定。將鹵牛肉冷卻至室溫,切除表面因冷卻放置過程失水變硬的肉樣后按照平行肌纖維方向切成1cm3大小的樣品,測定參數設置:探頭為P/36.5柱形,測前速度60mm/min,測試速度120mm/min,測試形變量50%,觸發力0.4N。記錄以下參數的結果:硬度、彈性、咀嚼性、膠著性、內聚性和黏附性。每個時間點的牛肉樣品測定3次,結果用平均值表示。
質構結果分析:質構是指人對牛肉進入口腔后咀嚼、吞咽的總體感受,有硬度、黏附性、彈性、膠著性、咀嚼性和內聚性等指標⑷。硬度是指使牛肉發生形變所需的力,能反映肉的嫩度好壞,由表2可知,循環鹵煮過程中,鹵牛肉的硬度在鹵煮第5次和第20次時下降明顯(P<0.05),但是在第5?15次鹵煮期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咀嚼性與硬度、彈性與內聚性有關,數值上等于硬度和內聚性的乘積,循環鹵煮過程中,鹵牛肉的咀嚼性總體呈下降趨勢,在鹵煮第5次時下降明顯(P<0.05),第20次時最低。內聚性是組成食物結構的內部鍵力,反映對食物咀嚼時抵抗性的指標,可恢復形變是撤銷壓力后食品恢復的高度。由表2可知,循環鹵煮過程中,鹵煮次數對牛肉的內聚性無顯著影響(P>0.05)。
結論:綜合以上結果,隨著鹵煮次數的增加,鹵牛肉的表面色差L*值逐漸減小,而切面色差L*值逐漸增大;牛肉的蛋白質含量上升,脂肪含量下降,不飽和脂肪酸相對含量先增后減,上述指標都在第15次鹵煮后趨于平緩,pH呈現先顯著上升再緩慢下降的趨勢,維持在6.0左右,質構特性中硬度和咀嚼性都下降明顯,內聚性無顯著差異,微觀結構與質構的結果基本相符。綜合分析,循環鹵煮15次之后,鹵牛肉體系穩定。
相關產品清單
溫馨提示:
1.本網展示的解決方案僅供學習、研究之用,版權歸屬此方案的提供者,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發行、匯編或網絡傳播等。
2.如您有上述相關需求,請務必先獲得方案提供者的授權。
3.此解決方案為企業發布,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上傳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