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皆知,“市場煤、計劃電”的體制性矛盾每到電煤關系緊張時就顯得特別突出,煤價頻繁上漲,而電價調整滯后又讓發電企業陷入資金短缺困境,在夾縫中生存的滋味實在苦不堪言。煤價緣何飛漲?發電企業又將如何捱過寒冬?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煤炭緊俏,采購困難
今年三季報業績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煤炭與電力上市公司的業績再次形成強烈對比,27家火電類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為133.6億元,同比去年的160.7億元下降了17%。而28家煤炭上市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總額為681億元,同比去年的511億元增長了33.2%。
10月2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發布《2010年前三季度全國電力供需與經濟運行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煤價持續高位并繼續攀升導致火電廠經營困難、經營壓力加大。
同時,由于持續虧損,發電企業償債能力削弱,融資難度不斷加大,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顯著增加,目前北方地區采暖期即將開始,電廠開始冬儲煤,一些電廠已經無錢買煤,可能產生不能保證電力、熱力供應的風險。 就此,中電聯建議,繼續堅持煤電聯動的原則和機制,同時盡快研究科學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
華電10月31日晚公布的季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華電單位發電燃料成本約為258.84元/兆瓦時,燃料成本總金額157.09億元,占總成本的比例高達78.86%。
業內人士指出,對火電企業來說,煤炭成本已占到經營成本的2/3以上,但是企業無法將煤價上漲的成本轉移到下游,不得不被動承擔煤炭價格的大幅上漲,zui后經營利潤下降或者虧損,這充分反映了“計劃電”在“市場煤”面前的軟弱無力。
“上個星期,電廠已經簽了合同的計劃煤到貨率只有50%,其余的只能電廠自己臨時采購。”哈爾濱熱電公司的一位知情人向記者表示了無奈。
因煤炭價格大幅度上漲致使成本增加,華電第三季度虧損3.84億元。單季虧損額將上半年微薄的盈利全部蠶食,公司前三季度累計虧損3.48億元,而去年同期華電盈利9.04億元。
中國神華11月1日的第三季業績則稱,今年前三季,其煤炭銷售量達到2.13億噸,完成年度經營目標的78.3%;煤炭銷售量和價格平均價格為每噸425.4元,按年上升9.8%,其中長約合同銷售116.9萬噸按年下跌8.45%,但長約合同平均價格為每噸387.9元,按年增長7.4%,占銷售量合計比例54.9%
“電價沒有上調的情況下,火電企業業績下滑是必然的。”銀河證券電力行業分析師鄒序元向本報記者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