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核抗體原理
詳細說明:抗核抗體是一組對細胞核內的DNA,RNA,蛋白或這些物質的分子復合物的自身抗體。按其核內各個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將各ANA區分開來,如(一)抗DNA抗體,(二)抗組蛋白抗體,(三)抗非組蛋白抗體,(四)抗核仁抗體等。每一大類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為許多種類。因此ANA在廣義上是一組各有不同臨床意義的自身抗體,更確切的名稱應為抗核抗體譜。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見于IgM 、IgA,甚LgD及LgE中。
原理:抗核抗體在多種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陽性率,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95%~100%)、類風濕性關節炎(RA,10%~20%)、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80%~100%)、干燥綜合癥(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瘡性肝炎(95%~100%)、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經皮質激素治療后,陽性率可降低。抗核抗體在類風濕病人中約有20%~50%IgG型ANA呈陽性,小兒類風濕ANA的陽性率約19%~35%,伴發虹膜睫狀體炎者陽性率高(505~90%),故ANA陽性預示類風濕有發生慢性睫狀體炎的可能。已發現75%類風濕病人有多形核白細胞的特異性ANA或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可使白細胞核受到破壞。
總結:抗核抗體的檢測在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診斷、鑒別診斷、評價療效和預后估計中具有較大的意義,因此常將抗核抗體的檢測作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初篩試驗。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