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控制:用于食品、藥品、環境等領域中與 EAEC 相關檢測的質量控制。可對檢測方法、培養基、試劑等進行質量評估和驗證,如驗證培養基對 EAEC 的生長支持能力、選擇性和特異性等。
方法驗證:在相關標準方法的驗證中,作為標準菌株確認檢測方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包括增菌、分離、鑒定等環節能否有效檢出 EAEC。
實驗室能力評估:幫助實驗室評估自身的檢測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使用該菌株進行實驗,可及時發現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保證微生物檢測結果的質量。
形態特征:革蘭氏陰性桿菌,大小約為 (0.4 - 0.7)μm×(1 - 3)μm,無芽孢,多數菌株有周身鞭毛,能運動,有菌毛。
培養特性: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最適生長溫度為 37℃,最適 pH 為 7.2 - 7.4。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成紅色菌落,因為能發酵乳糖6。
生化特性: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產氣,IMViC 試驗結果通常為 “++--"9。含集聚熱穩定性毒素 a 基因(asta)、集聚黏附菌毛調節基因(aggr)和腸定植因子基因(pic)。
通常采用西林瓶包裝,內裝凍干粉。常見規格可能為 1 支 / 盒等,具體會因產品批次和銷售形式有所不同。
應置于 - 20℃保存,避免反復凍融,以保持菌株的活性。若為短期保存,也可在 2 - 8℃下存放10。
復蘇:啟開前,用 75% 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在無菌條件下,打開西林瓶膠塞,加入復蘇液,將凍干菌種制成懸浮液,然后用無菌滴管或移液器吸取適量,移至非選擇性固體培養基平板或液體培養基上,按推薦的培養條件進行培養和傳代保存。推薦的復蘇培養基為腦心浸液培養基,培養條件為 36℃±1℃,培養 24 - 48 小時。
培養和傳代:購買后應在保質期內使用,復蘇后的菌種一般宜傳代 2 - 3 次后使用,菌種傳代 5 次后建議棄置。培養時需按照推薦的培養條件進行,保存溫度為 2 - 8℃,轉接頻率為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