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閱讀:661 發布時間:2019-8-14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生物脫氮除磷工藝比較
A/A/O法
A20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工藝,我們本文也重點講述。在污水處理中,由于其要流經三個不同功能分區,及厭氧/缺氧/好氧活性區域,所以稱為A/A/O法。AAO工藝結合了活性污泥傳統工藝、生物除磷工藝和生物硝化、反硝化工藝,形成了生物強化脫氮除磷的雙重特點。
在厭氧區,聚磷菌釋放出磷、吸收低分子有機物并儲存于細胞內;在缺氧區,通過反硝化細菌對硝酸鹽與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進行反硝化反應形成氮氣溢出,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在好氧區,廢水通過好氧區一邊繼續降解而有機物,一邊將氨氮物質通過生物硝化反應轉化為硝酸鹽。
除此之外,聚磷菌利用廢水中的可降解有機物提供自身生長繁殖的能量,吸收環境中溶解的磷酸鹽,通過聚合磷酸鹽形式儲存于體內,聚磷菌通過對磷的吸收達到生物除磷目的。水中的有機碳經過厭氧段和缺氧段時分別被利用,進入好氧段后濃度很低,其有助于自養硝化細菌生長,其將氨氮進行消化作用形成硝酸鹽。有機碳通過降解后達到有機物排放標準。
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AAO工藝各個單元區域分布明確,此工藝與其他工藝相比有以下優點:
①運行價格低,構造簡單,三個區域交替運行,總水力停留時間短,防止絲狀菌大量生長,不容易出現污泥膨脹現象。
②系統剩余污泥量較少,并且有很好的沉降性。
③在脫氮除磷的同時能夠有效去除有機物。
④運行系統比較穩定,管理方便,容易控制。
⑤工藝相對其他工藝來說相對成熟,技術風險相對較小,便于老廠改造,運行方式靈活。此方法在除磷、脫氮時也存在矛盾,比如硝化菌、聚磷菌和反硝化菌在對污泥齡、水碳源和有機負荷上存在競爭與矛盾,使其在同一系統很難達到脫氮除磷,所以我們想要提率,需要從優化和利用碳源,控制好污泥齡和根據水質調節污泥負荷等方面進行改良。
UCT工藝
UCT工藝即厭氧/缺氧/缺氧/好氧工藝,能夠解決回流污泥中過量的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與A/A/O工藝相比,其差別在于UCT方法污泥不會先回流到厭氧池,而是先進入缺氧池。在缺氧池中降低回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可以避免缺氧池中混合液回流入厭氧池。但是由于增加了工藝流程,所以其費用也相應增加。
AB法
AB法是一種生物吸附—降解二段活性污泥工藝,該工藝在有機物、磷、氮的除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A段中由于淤泥負荷高達2~6kgBOD5/(kgMLSS˙d),因此曝氣時間只有三十分鐘左右;B段污泥負荷為0.15~0.30kgBOD5/(kgMLSS˙d),相對于一段較低。AB法一般規定進水BOD5在250mg/L以上,較適用處理水質水量變化相對較大、濃度含量相對高的污水,才會發揮明顯優勢。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很多關于生物脫氮除磷的工藝,比如氧化溝法、Unitank法、傳統SBR法和CAST法等。
根據上訴的各種工藝原理進行定性分析,每種工藝都有自身優缺點,均能實現污水的脫磷除氮作用。針對不同工程,我們需要從經濟和效果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將合理、科學的方法應用到相應的工程中,實現污水脫氮除磷處理過程,終達到提高質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與許多傳統的生物水處理工藝相比,MBR具有以下主要優點:
出水水質穩定
由于膜的分離作用,分離效果遠好于傳統沉淀池,處理出水極其清澈,懸浮物和濁度接近于零,細菌和病毒被大幅去除,出水水質優于建設部頒發的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CJ25.1-89),可以直接作為非飲用市政雜用水進行回用。
同時,膜分離也使微生物被*被截流在生物反應器內,使得系統內能夠維持較高的微生物濃度,不但提高了反應裝置對污染物的整體去除效率,保證了良好的出水水質,同時反應器對進水負荷(水質及水量)的各種變化具有很好的適應性,耐沖擊負荷,能夠穩定獲得的出水水質。
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生物膜法是屬于好養生物處理的方法,它是將廢水通過好氧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等在載體填料上生長繁殖形成的生物膜,吸附和降解有機物,使廢水得到凈化的方法。根據裝置的不同,生物膜法可分為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接觸氧化法和生物流化床等四類。
生物膜法處理污水的基本流程
廢水經初次沉淀池后進入生物膜反應器,廢水在生物膜反應器中經需氧生物氧化去除有機物后,再通過二次沉淀池出水。
生物膜法處理污水機理
(1)、 生物膜的構造特征
生物膜(好氧層+兼氧層+厭氧層)+附著水層(高親水性)。
(2)、 降解有機物的機理
①微生物:沿水流方向為細菌——原生動物――后生動物的食物鏈或生態系統。具體生物以菌膠團為主、輔以球衣菌、藻類等,含有大量固著型纖毛蟲(鐘蟲、等枝蟲、獨縮蟲等)和游泳型纖毛蟲(楯纖蟲、豆形蟲、斜管蟲等),它們起到了污染物凈化和清除池內生物(防堵塞)作用。
②污染物:重→輕(相當多污帶→α中污帶→β中污帶→寡污帶)。
③供氧:借助流動水層厚薄變化以及氣水逆向流動,向生物膜表面供氧。
④傳質與降解:有機物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層進行,部分難降解有機物經兼氧層和厭氧層分解,分解后產生的H2S,NH3等以及代謝產物由內向外傳遞而進入空氣中,好氧層形成的NO3--N、NO2--N等經厭氧層發生反硝化,產生的N2也向外而散入大氣中。
⑤生物膜更新:經水力沖刷,使膜表面不斷更新(DO及污染物),維持生物活性(老化膜固著不緊)。
生物膜的凈化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
①微生物的多樣化:生物膜是由細菌、真菌、藻類、原生動物、后生動物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蠕蟲、昆蟲的幼蟲組成(濾池蠅具有抑制生物膜過速增長的功能)。
②生物的食物鏈長:生物膜上的食物鏈要長于活性污泥,因此污泥量少于活性污泥系統。
③能夠存活時間長的微生物:SRT與HRT無關,因此硝化菌和亞硝化菌也得以繁衍、增殖,因此生物膜法的各種工藝都具有硝化功能,采取適當運行方式,可脫氮。
④分段運行與優勢菌種:生物膜法多分多段運行,每段繁衍與本段水質相適應的微生物。
(2)、生物膜法處理污水工藝方面的特征
①對水質、水量變動有較強的適應性:一段時間中斷進水,對生物膜也不會有致命影響,通水后易恢復。
②污泥沉淀性良好:污泥比重較大 ,且顆粒較大,易沉淀;但厭氧層過厚時,脫落的細小非活性懸浮物分散于水中,使水的澄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