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醫院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
閱讀:620 發布時間:2019-8-15醫院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
生物過濾
利用濾料及其表面附著的生物膜去除氮、有機污染物和懸浮物。根據處理目標不同分為曝氣生物濾池和反硝化濾池。
(1)(適用范圍)適用于以城鎮污水二級處理/二級強化處理出水的深度處理,也可用于臭氧氧化出水的后處理。曝氣生物濾池適用于氨氮的去除,反硝化濾池適用于硝態氮的去除。
(2)(技術特點)去除氨氮(或總氮)和有機污染物。
(3)(運行參數)曝氣生物濾池以氨氮為去除目標時,容積負荷一般為0.2-0.6kg氨氮/(m3濾料•d),濾速宜為3-6m/h,供氣量宜為70m3/kg氨氮左右;處理臭氧氧化出水時,濾速宜為4-10m/h;反硝化濾池容積負荷一般為1-1.5kg硝態氮/(m3濾料•d),濾速宜為5-8m/h,外加碳源可按去除硝態氮的5-6倍(CODCr/N)計。
(4)(處理效果)以二級處理出水為進水時,曝氣生物濾池氨氮去除率可達90%以上,CODCr的去除率可達10-30%,出水SS一般≤15mg/L;以臭氧氧化出水為進水時,可有效去除臭氧氧化產生的小分子有機物,如醛類等;反硝化濾池硝態氮去除率主要取決于投加的碳源量,一般為50-90%。
(5)(注意事項)曝氣生物濾池在水溫低時硝化效率會下降;反硝化濾池對碳源投加控制要求高,供應不足時會產生亞硝酸鹽積累,過量時會導致出水有機物含量升高,而且應注意因生物生長而導致的濾床堵塞問題;原則上氮的去除應優先在二級強化處理單元完成。
醫院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膜處理技術
本指南所指膜處理技術包括基于微濾和超濾的固液分離技術,以及基于反滲透的脫鹽及溶解性污染物去除技術。具體包括: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微濾/超濾膜過濾技術;反滲透(RO)技術等。
膜生物反應器
將膜分離技術與活性污泥生物處理單元相結合,以膜過濾取代傳統二沉池的水處理技術。常用組件類型主要有板式和中空纖維兩種。
(1)(適用范圍)適用于以城鎮污水為水源的污水再生處理。
(2)(技術特點)可克服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污泥流失和膨脹問題;容積負荷高,處理效果穩定,出水水質總體上優于常規生物處理技術。
(3)(運行參數)膜通量一般為10-20L/(m2•h),操作壓力宜小于0.05Mpa,氣水比宜為10-30。
(4)(處理效果)出水CODCr<30mg/L,濁度<1NTU。
(5)(注意事項)容易出現膜污染問題,對運行管理要求高,檢修及化學清洗較復雜,需進行定期在線清洗和離線清洗;膜組件采用中空纖維更換周期一般為3-5年,采用板式更換周期一般為5-8年,需要考慮膜組件更換費用;由于受膜通量限制,遇到水力沖擊負荷時調節余量較小;反應器內污泥濃度高,膜組件出現損壞等問題時,需注意出水的水質安全。
一級處理
是以去除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為主的處理過程,一般采用物理處理方法,主要處理單元包含格柵、沉砂池、初沉池。
(1)(適用范圍)一級處理宜作為二級處理的預處理步驟。
(2)(技術特點)去除SS為主,可部分去除生化需氧量(BOD5)。
(3)(運行參數)格柵:過柵流速宜采用0.6-1.0m/s;平流沉砂池:流速宜為0.15-0.3m/s,高時流量時停留時間不小于30s;曝氣沉砂池:水平流速宜為0.1m/s,高流量時停留時間應大于2min,處理每立方米污水的曝氣量宜為0.1-0.2m3;旋流沉砂池:高流量時停留時間不應小于30s,水力表面負荷宜為150-200m3/(m2•h);初沉池:水力表面負荷宜為1.5-4.5m3/(m2•h)。
(4)(處理效果)正常運行條件下,以生活污水為主的城鎮污水經過一級處理后,BOD5可去除30%左右,SS可去除50%左右。
醫院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二級處理
以去除懸浮態和溶解態有機污染物為主要目的生物處理技術,包括普通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法、生物接觸氧化法等。
(1)(適用范圍)適用于對營養鹽去除要求不高的城鎮污水再生處理。
(2)(技術特點)可有效去除BOD5、SS和氨氮。
(4)(處理效果)正常運行條件下,城鎮污水經過二級處理后出水水質可達到:CODCr<60mg/L,BOD5<20mg/L,SS<20mg/L,氨氮<15mg/L,總氮<50mg/L,總磷<5mg/L。
活性污泥是具有很強吸附、分解能力的絮凝體。活性污泥的核心在于一個“活”字。大家也知道,天然的河流都有自凈功能,這是因為水中生活著一群微生物,微生物吃掉了污染物,所以水體會恢復干凈。所以“活”就體現在微生物這個群體上。
微生物是活性污泥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活性污泥還包括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殘留物,吸附在微生物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平時看到的曝氣池中的混合液就是活性污泥在水中的形態。
菌膠團和絲狀菌的關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菌膠團和絲狀菌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組成部分。
菌膠團是具有粘液或者莢膜的絮凝劑細菌抱團形成的,可以吸附廢水中的雜質和游離的微生物,菌膠團使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并且保護了廢水中的微型動物被吞噬或者中毒。
絲狀菌是活性污泥的骨架、在菌膠團的附著之下不斷生長伸長,可以使絮體形成較大顆粒,同時保持活性污泥的松散度。
絲狀菌和菌膠團屬于你強我就弱的關系。絲狀菌在菌膠團的附著之下可以良好生長,暴露于混合液中時不利于其生長。當處于低氧環境中時,絲狀菌大量繁殖導致污泥膨脹。
活性污泥的生長曲線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標有3個:污泥沉降比SV,污泥濃度MLSS和污泥體積指數SVI。
SV很容易測定,但是結果不能*反應污泥性質和數量。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正常SV值一般在20%~30%之間,而有些工業廢水處理廠的正常SV值在90%以上。因此每個污水廠都應該根據自己的運行經驗確定本廠的*SV值。
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出現的原生動物主要是固著型纖毛蟲,比如鐘蟲屬、累枝蟲屬、蓋蟲屬、聚縮蟲屬等,說明污泥凝聚沉降性能較好。而且鏡檢時會發現輪蟲等后生動物;
當出現大量游泳型纖毛蟲類原生動物,比如豆形蟲、腎形蟲、草履蟲時,說明活性污泥的菌膠團尚未形成良好狀態,處于曝氣啟動階段;
當曝氣混合液中出現大量扭頭蟲時,說明曝氣池內已經發生厭氧反應;
當混合液中各種變形蟲和輪蟲出現大量繁殖時,說明曝氣過度,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變差;
當出現大量游仆蟲屬時、鞍甲輪蟲屬、異尾輪蟲屬等原生動物時,表示進水濃度極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