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1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10t/d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
微生物在鹽水溶液中的情況與滲透壓的實驗是相似的。微生物的單位結構是細胞,細胞壁相當于半滲透膜,在氯離子濃度小于等于2000mg/L時,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為0.5-1.0大氣壓,即使加上細胞壁和細胞質膜有一定的堅韌性和彈性,細胞壁可承受的滲透壓也不會大于5-6大氣壓。但當水溶液中的氯離子濃度在5000mg/L以上時,滲透壓大約將增大至10-30大氣壓,在這樣大的滲透壓下,微生物體內的水分子會大量滲透到體外溶液中,造成細胞失水而發生質壁分離,嚴重者微生物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食鹽(氯化鈉)腌漬蔬菜和魚肉,滅菌防腐保存食物,就是運用了這個道理。工程經驗數據表明: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于2000mg/L時,微生物的活性將受到抑止,COD去除率會明顯下降;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大于8000mg/L時,會造成污泥體積膨脹,水面泛出大量泡沫,微生物會相繼死亡。
不過,經過長期馴化,微生物會逐漸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目前已經有人馴化出能夠適應10000mg/L以上氯離子或硫酸根濃度的微生物。但是,滲透壓的原理告訴我們,已經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的微生物,細胞液的含鹽濃度是很高的,一旦當廢水中的鹽分濃度較低或很低時,廢水中的水分子會大量滲入微生物體內,使微生物細胞發生膨脹,嚴重者破裂死亡。因此,經過長期馴化并能逐漸適應在高濃度的鹽水中生長繁殖的微生物,對生化進水中的鹽分濃度要求始終保持在相當高的水平,不能忽高忽低,否則微生物將會大量死亡。
什么叫好氧生化處理?什么叫兼氧生化處理?二者有何區別?
生化處理根據微生物生長對氧環境的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好氧生化處理與缺氧生化處理兩大類,缺氧生化處理又可分為兼氧生化處理和厭氧生化處理。在好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好氧微生物必須在大量氧的存在下生長繁殖,并降低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而兼氧生化處理過程中,兼氧微生物只需要少量氧即可生長繁殖并對廢水中的有機物質進行降解處理,如果水中氧太多,兼氧微生物反而生長不好從而影響它對有機物質的處理效率。
采用間歇曝氣運行方式,提升潛流人工濕地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中的溶解氧濃度,強化脫氮效果。結果表明,間歇曝氣運行方式有效提高了濕地內部溶解氧水平,曝氣時溶解氧濃度可達6~9 mg/L,停止曝氣后,溶解氧濃度迅速下降至0.5 mg/L以下,在濕地內部營造了一種交替的好氧和缺氧環境,分別促進好氧硝化和缺氧反硝化作用。在水力停留時間為3 d的情況下,間歇曝氣潛流人工濕地系統對氨氮、總氮和COD的去除率分別可達到98.0%、87.6%和96.3%,較常規潛流人工濕地系統分別提高了74.1%、56.4%和18.1%,實現了氨氮、總氮和COD的同步高效去除。
流人工濕地對有機物去除率通常可達到80%以上,但對于氨氮和總氮的去除率均僅有20%~50%。微生物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潛流人工濕地主要脫氮機制,其中,好氧硝化作用通常是濕地生物脫氮的限速步驟。因此,充足的溶解氧(DO)供給是保證氨氮硝化過程順利進行的關鍵。
傳統潛流人工濕地主要通過濕地植物根系泌氧獲得可利用的溶解氧,但由于根系泌氧量有限,很難滿足有機物降解、硝化作用等好氧生化過程對氧的需求。連續曝氣運行方式可有效提高潛流人工濕地有機物和氨氮((NH4+-N)的去除率,但是濕地內高溶解氧環境導致反硝化過程受到抑制,總氮(TN)去除率較低。
微生物與哪些因素有關?
微生物除了需要營養,還需要合適的環境因素,如溫度、pH值、溶解氧、滲透壓等才能生存。如果環境條件不正常,會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甚至發生變異或死亡。
微生物最適宜在什么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最高溫度在37-43℃,當溫度低于10℃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
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相反,溫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于其它季節。
微生物最適宜的pH條件應在什么范圍?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有密切關系。大多數微生物對pH的適應范圍在4.5-9,而最適宜的pH值的范圍在6.5-7.5。當pH低于6.5時,真菌開始與細菌競爭,pH到4.5時,真菌在生化池內將占*的優勢,其結果是嚴重影響污泥的沉降結果;當pH超過9時,微生物的代謝速度將受到阻礙。
不同的微生物對pH值的適應范圍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好氧生物處理中,pH可在6.5-8.5之間變化;厭氧生物處理中,微生物以pH的要求比較嚴格,pH應在6.7-7.4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