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60噸每天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
工藝介紹
格柵井
格柵井內采用1臺機械細格柵,寬600mm,間隙5mm。主要用于攔截污水中較大的固體漂浮物和懸浮物,以防止其在調節池中積聚沉淀和堵塞水泵及管道,保證后續處理工藝正常運行。柵渣每天人工清理外運。
調節池
由于中小城鎮來自各時段的污水水量不均勻且波動性較大,故設一調節池來緩沖水量,均勻水質,以避免沖擊負荷對生化處理的 影響 。
調節池采用全地下式,設計停留時間為6h,池內設潛水防堵污水泵,將調節池內污水提升至水解酸化池。
60噸每天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工藝屬于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技術范疇。水解池內分污泥床區和清水層區,待處理污水以及濾池反沖洗時脫落的剩余微生物膜由反應器底部進入池內,均勻地混合。污泥床較厚,類似于過濾層,從而將進水中的顆粒物質與膠體物質迅速截留和吸附。由于污泥床內含有高濃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內缺氧條件下,被截留下來的有機物質在大量水解—產酸菌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物質,將大分子、難于生物降解的物質轉化為易于生物降解的物質;同時,生物濾池反沖洗時排出的剩余污泥(剩余微生物膜)菌體外多糖粘質層發生水解,使細胞壁打開,污泥液態化,重新回到污水處理系統中被好氧菌代謝。由于水解酸化的污泥齡較長,所以在本設計中,采用水解酸化池代替常規的初沉池,除達到截留污水中懸浮物的目的外,還具有部分生化處理和污泥減容穩定的功能。
AB法工藝對氮、磷的去除以A段的吸附去除為主。污水中的部分有機氮和磷以不溶解態存在,在A段生物吸附絮凝的作用下通過沉淀轉移到固相中,同時生物同化也可以去除一部分以溶解態存在的氮和磷。傳統的AB法工藝的總氮去除率約為30%~40%;對磷的去除以A段的高效吸附絮凝作用為主,A段對磷的去除率約為35%~50%,是傳統一段活性污泥法的兩倍以上;剩余的磷進入B段用于B段的微生物的合成而得到進一步去除。這樣AB法工藝整體顯示出了比傳統活性污泥法高的氮、磷的去除效果。但是AB法由于自身組成上的特點,決定了其對氮、磷的去除量有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生物脫氮過程包括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部分,最終使氮以氣態的形式釋放到大氣中而達到從污水中去除的目的。由于A段對BOD的去除率高而對氨氮去除的很少,使得進入B段的BOD/N值降低,這樣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長,使B段充分完成硝化過程;由于常規的AB法工藝沒有反硝化過程,雖然氨氮得到去除,但是導致了硝態氮的增加,硝態氮的存在使出水依然難以達到污水排放對氮含量的要求。
其次,對于磷來說,傳統的AB法工藝不能為聚磷菌提供優勢生長的厭氧/好氧條件,因此不能充分發揮生物除磷的作用。磷的去除主要是利用A段的吸附絮凝作用,主要去除的也是以懸浮態存在的磷。但城市污水中以懸浮態存在的磷的比例有限,因此磷的去除率也有限。雖然AB法表現出比普通活性污泥法好的除磷效果,但出水也很難達到對磷的排放標準的要求。對于AB法工藝來說,它不具備同時脫氮除磷的條件,對氮、磷的去除率很難進一步提高。
厭氧生化處理的概述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無分子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各種復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
厭氧生化處理過程: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