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WSZ-AO-1.5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我們的WSZ-AO-1.5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是好設備,用過的都說好,實力廠家用實力說話。
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UASB厭氧塔、高效磁分離設備、斜管沉淀設備、二氧化氯發生器、氣浮機、機械格柵、污泥脫水機、加藥裝置等等。
承接:生活污水處理、醫療污水處理、洗滌污水處理、餐飲污水處理、屠宰污水處理、噴涂污水處理、食品污水處理、塑料清洗污水處理、中藥污水處理等各種污水的處理。
絮凝劑的機理和特點分析
目前普遍應用的絮凝劑包括無機絮凝劑、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及復合型絮凝劑等幾大類,由于其特點、造價、絮凝機理等方面均有不同,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應用環境。
無機絮凝劑
無機絮凝劑也稱凝聚劑,由于它不但具有良好的凝聚效果和脫色能力,而且操作簡便,所以它被廣泛應用于飲用水、工業水的凈化處理、地下水以及廢水淤泥的脫水處理中。無機絮凝劑經歷了從單一品種到多品種,從低分子的鋁(鐵)鹽到高分子的聚合鋁(鐵),從單一的聚合鋁(鐵)向多元的聚合鋁鐵的發展過程。以相對分子量為劃分依據,無機絮凝劑又可分為低分子體系和高分子體系兩大類。
無機低分子絮凝劑
傳統的無機絮凝劑為低分子的鋁鹽和鐵鹽,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雙電層吸附。鋁鹽中主要有硫酸鋁、明礬、鋁酸鈉;鐵鹽主要有三氯化鐵、硫酸亞鐵和硫酸鐵等。其中硫酸鋁絮凝效果較好,使用方便,但當水溫低時,硫酸鋁水解困難,形成的絮凝體較松散,效果不及鐵鹽。三氯化鐵是另一種常用的無機低分子絮凝劑,具有易溶于水、形成大而中的絮體、沉降性能好、對溫度、水質和pH的適應范圍廣等優點,但其腐蝕性較強,且有刺激性氣味,操作條件差。因此,盡管無機低分子絮凝劑經濟、用法簡單,但由于其在水處理過程中存在的用量大、殘渣多、有異味等諸多問題,已逐漸被無機高分子絮凝劑所取代。
無機高分子絮凝劑
近年來高分子絮凝劑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向聚合鋁、聚合鐵、聚合硅及各種復合型絮凝劑方向發展,并已逐步形成系列,其中陽離子型的有聚合氯化鋁(PAC)、聚合硫酸鋁(PAS)、聚合磷酸鋁(PAP)、聚合硫酸鐵(PFS)、聚合氯化鐵(PFC)、聚合磷酸鐵(PFP)等;陰離子型的有活化硅酸(AS)、聚合硅酸(PS);無機復合型的有聚合氯化鋁鐵(PAFC)、聚硅酸硫酸鐵(PFSS)、聚硅酸硫酸鋁(PFSC)、聚合硫酸鐵(PFCS)、聚合硅酸鋁(PASI)、聚合硅酸鐵(PFSI)、聚合磷酸鋁鐵(PAFP)、硅鈣復合型聚合氯化鐵(SC-PAFC)等。無機高分子絮凝劑由于絮凝效果好、價格相對較低,現已逐步成為主流絮凝藥劑。
膜處理技術
膜分離過程大多無相變, 可在常溫下操作, 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工藝簡單、投資小和污染輕等優點,在水處理應用中發展相當迅速。它包含微濾(MF) 、超濾( UF) 、滲析( D) 、電滲析( ED) 、納濾(NF) 和反滲透( RO) 、滲透蒸發( PV) 、液膜( LM) 等。其中, RO、NF 技術尤為引人注目。RO 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主要是苦咸水和海水淡化以及難以用其他方法處理的混合物。美國21 世紀水處理廠用2 套RO 裝置處理城市污水, 產水量18 925 m3/d, 處理*.254 美元/m3 , 成品水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RO 裝置用于油田采出水處理,將含鹽3 000 mg/L、硅63 mg/L、油3.5 mg/L、總有機碳16~ 23 mg/L 的采出水處理到鍋爐用水水質。NF 技術是目前世界膜分離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 可用于脫除溶劑、農藥、洗滌劑等有機污染物、異味、色度和硬度。澳大利亞用NF 對二次污水進行處理, 既減輕了市政供水系統的負荷, 每年又可為熱電廠節約操作費用80 萬美元。德國采用RO、高壓RO 和NF 集成技術處理垃圾瀝出液, 自1994 年運行以來, 水的平均回收率達95%。為進一步提高膜的可靠性, 尚需要研究膜的吸附機理、更 好的膜材料和膜表面結構的優化, 以改進膜的水通量、選擇性、耐高溫性和抗氧化能力。
國外污水處理技術
歐洲城市污水處理技術——可持續生物除磷脫氮工藝
以控制富營養化為目的的氮、磷脫除已成為各國主要的奮斗目標。無疑,應付日趨嚴格的排放標準,傳統工藝會因上述弊端而雪上加霜。在此情形下,發展可持續污水處理工藝變得勢在必行。所謂可持續污水處理工藝就是朝著最小的COD氧化、最低的CO2釋放、最少的剩余污泥產量以及實現磷回收和處理水回用等方向努力。這就需要以較綜合的方式來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即污水處理不應僅僅是滿足單一的水質改善,同時也需要一并考慮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問題,且所采用的技術必須以低能量消耗(避免出現污染轉移現象)、少資源損耗為前提。
發展新穎的污水生物處理工藝依賴于在微生物學及生物化學方面的新發現或新認識。荷蘭研究人員Mulder在10年前發現了厭氧氨(氮)氧化現象。與此同時,南非、荷蘭、日本等國科學家對生物攝/放磷代謝機理重新認識后確定了反硝化除磷新途徑。這兩種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對發展可持續污水生物處理工藝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推動作用。本文以厭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除磷技術為藍本,詳細介紹它們的技術原理、工藝流程以及在歐洲的應用情況;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一個以轉換有機能源(甲烷)、回收磷化合物(鳥糞石)和回用處理水(非飲用目的)為目標的可持續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脫氮技術推薦工藝。
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機理
污水中的有機氮在有氧或無氧的條件下, 通過異氧菌的氨化作用,首先轉化為 NH4+- N, 再進一步轉化為 NO3-- N, 此即生物硝化過程。在硝化反應中, NH3+- N 氧化為 NO2-- N 時所產生的能量大約為 NO2-- N 氧化為 NO3-- N時所產生能量的 4~ 5 倍, 所以在穩定狀態下, 生物處理系統中不會產生亞硝酸鹽的積累, 硝化反應的速度限制步驟為亞硝酸菌屬將NH3+- N轉化為 NO2-- N的過程。經硝化反應, 污水中的氮由 NH3+- N 轉化為 NO3-- N, 在缺氧的條件下, 反硝化菌可將污水中的 NO2-- N, NO3-- N 還原為氣態氮。此反應稱為反硝化反應。反硝化菌為兼性異氧菌, 在無分子態氧存在的情況下,反硝化菌以污水中含碳有機物作為反硝化過程的電子供體, 以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中的 N- 5和 N- 3作為能量代謝中的電子受體, O2 作為受氫體, 生成 H2O和 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