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10m3/d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現貨供應10m3/d一體化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全國銷售。
本設備可用于:生活污水、醫療污水、洗滌污水、餐飲污水、屠宰污水、食品加工污水、噴涂污水等各種高低難度的污水處理。
廠家批量生產、質檢流程嚴格、保證質量的同時給予客戶更大的優惠。
買我們的設備我們為客戶送貨上門,并且安裝、調試、人員的培訓,更有本地特產相送。
水體中的過量磷主要來源于肥料、農業廢棄物和城市污水。有關資料說明,在過去的15年內地表水的磷酸鹽含量增加了25倍,在美國進入水體的磷酸鹽有60%是來自城市污水。
在城市污水中磷酸鹽的主要來源是洗滌劑,它除了引起水體富營養化以外,還使許多水體產生大量泡沫。水體中過量的磷,一方面來自外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另一方面還有其內源作用,即水體中的底泥在還原狀態下會釋放磷酸鹽,從而增加磷的含量,特別是在一些因硝酸鹽引起的富營養化的湖泊中,城市污水的排入使之更加復雜化,會使該系統迅速惡化,即使停止加入磷酸鹽,問題也不會解決。這是因為多年來在底部沉積了大量的富含磷酸鹽的沉淀物,它由于不溶性的鐵鹽保護層作用通常是不會參與混合的。
但是,當底層水含氧量低而處于還原狀態時(通常在夏季分層時出現),保護層消失,從而使磷酸鹽釋入水中所致。
磷在污水中存在的方式包括有機磷和無機磷。有機磷主要存在于各類微生物機體及動物排泄物中,無機磷包括磷酸鹽、聚磷酸鹽等,主要以各類磷酸根離子存在。
除磷指去除污水中的磷。磷在污水中具有以固體形態和溶解形態互相循環轉化的性能,污水除磷就是以磷的這種性能為基礎而開發的。
目前主流的污水除磷技術有:使磷成為不溶性的固體沉淀物,從污水中分離出去的化學除磷法;使磷以溶解態為微生物所攝取,與微生物成為一體,并隨同微生物從污水中分離出去的生物除磷法。根據磷在廢水中不同的存在方式,應采用不同的除磷技術。
結晶法除磷就是使溶液呈堿性并含有適量Ca2+的含磷廢水以一定流態通過填料結晶床。該填料結構和表面性質與羥基磷酸鈣相似,它破壞溶液中離子的亞穩態,形成羥基磷酸鈣在填料顆粒表面結晶,從而達到除磷目的。結晶床填料應具有特定的吸附與其本身結構類似成分的特性,而使水中的Ca2+、OH-、PO43。在填料顆粒表面富集,形成局部濃度增高,其離子積大于溶度積,從而產生結晶沉淀。
結晶法除磷具有處理效率好、污泥產量少、操作簡單、適用范圍廣等優點,通常應用于深度處理城市生活污水廠的二級出水;可以和混凝法聯用處理高濃度工業含磷廢水;可以用于去除污泥消化池中具有較高磷濃度的上清液等。
根據生化反應的類型不同,可分為厭氧生物流化床和好氧生物流化床。厭氧生物流化床可視為特殊的氣體進口速度為零的三相流化床。與好氧流化床相比,需采用較大的回流比。根據生物流化床的供氧、脫膜和床體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好氧生物流化床主要有兩相生物流化床和三相生物流化床兩種基本類型。
兩相生物流化床是在流化床體外單獨設置充氧設備與脫膜裝置,原污水與部分回流水在專設的充氧設備中與空氣相接觸,使氧轉移至水中。充氧后的污水從底部通過布水裝置進入生物流化床,上升的過程中,一方面推動載體使其處于流化狀態,另一方面廣泛、連續地與載體上的生物膜相接觸。為了及時脫除老化的生物膜,在流程中設置專門的脫膜裝置,間歇工作,脫除了老化生物膜的載體再次返回流化床內,脫除下來的生物膜作為剩余污泥排出系統外。處理后的污水從上部流出床外,進入二次沉淀池,分離脫落的生物膜,處理水得到澄清。
三相生物流化床是氣、液、固三相直接在流化床體內接觸進行生化反應,不另設充氧設備和脫膜設備,載體表面的生物膜依靠氣體的攪動作用,使顆粒之間激烈摩擦而脫落。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充氧方式有減壓釋放空氣充氧和射流曝氣充氧等形式。三相生物流化床設備簡單,操作較容易,此外,能耗也較兩相生物流化床低。
生物流化床的特性
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
生物流化床是采用小粒徑固體顆粒作為載體,且載體在床內呈流化狀態,因此其單位體積表面積比其它生物膜法大很多。
傳質效果好
由于載體顆粒在床體內處于劇烈運動狀態,氣一液一固界面不斷更新,因此傳質效果好,這有利于微生物對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加快了生化反應速率。
容積負荷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強
生物流化床巨大的比表面積使單位床體的生物量很高,加上傳質速度快,廢水一進入床內,很快地被混合稀釋,所以生物流化床的抗沖擊負荷能力較強,容積負荷也較其它生物處理法高。因此,在相同進水濃度下,采用生物流化床技術處理污水,可以使裝置的容積大大減小,從而顯著降低工程投資及土地占用面積。
微生物活性強
由于生物顆粒在床體內不斷相互碰撞和摩擦,其生物膜厚度較薄,一般在0.2 m以下,且較均勻。對于同類廢水,在相同處理條件下,其生物膜的呼吸率約為活性污泥的兩倍,可見其反應速率快,微生物的活性較強。帶出體系的微生物較少,污泥的再循環量和再生的生物量少,不會因生物量的累計而引起體系的堵塞,液固接觸面積較大,三相分離容易等。
自從1986年黎念之發現乳狀液膜以來,液膜法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許多人認為液膜分離法有可能成為繼萃取法之后的第二代分離純化技術,尤其適用于低濃度金屬離子提純及廢水處理等過程。乳狀液膜法去除氨氮的機理是:氨態氮(NH3-N)易溶于膜相(油相),它從膜相外高濃度的外側,通過膜相的擴散遷移,到達膜相內側與內相界面,與膜內相中的酸發生解脫反應,生成的NH4+不溶于油相而穩定在膜內相中,在膜內外兩側氨濃度差的推動下,氨分子不斷通過膜表面吸附,滲透擴散遷移至膜相內側解吸,從而達到分離去除氨氮的目的。通常采用硫酸為吸收液,選用耐酸性疏水膜,NH3在吸收液-微孔膜界面上為H2SO4吸收,生成不揮發的(NH4)2SO4而被回收。人們已經對膜吸收法中膜的滲漏問題進行了研究,并發現較高的氨氮和鹽量能有效抑制水的滲透蒸餾通量。該法具有投資少、能耗低、高效、使用方便和操作簡單等特點,此外膜吸收法還有傳質面積大的優點和沒有霧沫夾帶、液泛、溝流、鼓泡等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