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高速公路服務區生活污水處理設備
各種污水設備專業生產廠家,我們是濰坊魯盛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專業做污水處理。
我們從事生產;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氣浮機、二氧化氯發生器、斜管沉淀池、一體化泵站、玻璃鋼設備、UASB厭氧設備、芬頓設備等。
處理水量每天1-2000噸,出水達標排放。
中水處理方法一般是按照生活污水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中水用途及要求的水質,采用不同的處理單元,組成能夠達到處理要求的工藝流程。中水處理方法包括生物處理技術、物化處理法等。
生物處理技術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的處理方法,包括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中水處理多采用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包括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轉盤等處理方法。這幾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幾種生物處理方法組合使用,如接觸氧化 +生物濾池;生物濾池 +活性炭吸附;轉盤砂濾等流程。但以生物處理為中心的工藝存在以下弊端: 1) 由于沉淀池固液分離效率不高,曝氣池內的污泥難以維持到較高濃度,致使處理裝置容積負荷低,占地面積大; 2) 處理出水受沉淀效率影響,水質不夠理想,且不穩定; 3) 傳氧效率低,能耗高; 4) 剩余污泥產量大,污泥處理費用增加; 5) 管理操作復雜; 6) 耐水質、水量和有毒物質的沖擊負荷能力極弱,運行不穩定。
物理化學法是以混凝沉淀 (氣浮 )技術及活性炭吸附相結合為基本方式,與傳統二級處理相比,提高了水質。但混凝沉淀技術產泥量大,污泥處置費用高。活性炭吸附雖在中水回用中應用較廣泛,但隨著水污染的加劇和污水回用量的日益增大,其應用也將受到限制。
因此,以高效、實用、可調、節能和工藝簡便著稱的膜處理技術應運而生。關于膜分離技術的重要性,美國*文件曾說“18世紀電器改變了整個工業進程,而 20世紀膜技術將改變整個面貌 ”。日本則把膜技術作為 21世紀的重點技術進行研究開發。
膜分離技術包括微濾、納米過濾、超濾、滲析、反滲透、電滲析、氣體分離等,其以處理效果好,能耗低,占地面積小,操作管理容易等特點而倍受關注。微濾可以去除沉淀不能除去的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懸浮物,還可以除磷;超濾已被用于去除腐質酸等大分子;反滲透已被用于降低礦化度和去除總溶解性固體(T DS) ;使用反滲透對于城市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的脫鹽率達 90%以上,水的回收率達 75%左右, COD和 BOD的去除率達 85%左右 (超濾大于 50% ),細菌去除率 90%以上,對于含氮化合物、氯化物和磷也有較為優良的脫除性能;納米過濾介于反滲透和超濾之間,工作壓力在 015~1MPa,可以截留 200~400道爾頓以上的分子,產水量也較大,如在 827 kPa時達 1 020 L / (m2•d)。納米過濾可以直接去除一切病毒、細菌和寄生蟲,同時大幅度的降低溶解有機物 (消毒副產物的前體 ),它可將 THMs (三鹵甲烷 )和HAAs(鹵代乙酸類物質 )前驅物去除 90%,硬度去除 85%~95%,一價離子去除率大于 70% (操作壓力為482~689 kPa時 ),在軟化水的同時減少溶解固體,低壓大水量使得納米過濾的運行費用大大降低。為減少消毒副產物和溶解有機碳,用納米過濾比用傳統的處理和用臭氧加活性炭更便宜。
高速公路服務區生活污水處理設備CAST方法重要的特征是不設獨立的沉淀池及其刮泥系統,在CAST工藝中,活性污泥始終保持在一個池子中進行生物反應和泥水分離,因此,CAST系統能節約大量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當由于進水流量和水質發生變化而影響污泥性質時(如絮凝效果等),可簡單地通過調節變化進水和曝氣循環過程,而使系統重新恢復正常狀態,開發CAST工藝的主要目標是盡可能降低設備投資,簡化工藝流程及其操作過程,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運行的靈活性。
CAST工藝的特點主要可歸納如下:
(1)池子總容積減少,土建工程費用降低。
(2)能很好地緩沖進水水量和水質的波動(日變化,季節性變化)
(3)處理效果好,排出的剩余污泥穩定化程度較高。
(4)自動化程度高,且在人工操作時工藝簡單。
(5)雨季時,無需設置調節池。
(6)進水的波動可用改變曝氣時間的簡單方法即可予以緩沖。
(7)無需調協二沉池和龐大的回流污泥泵站。
(8)占地面積少。
(9)無污泥膨脹,污泥指數不超過50-70ml/g。
(10)采用簡單的組合式結構、擴建方便。
(11)由該工藝可變的出水水位,可保證在高水位情況下出水順暢。
(12)由于特殊的運行方式,從而限定了對曝氣設備的選擇,間歇曝氣加大了曝氣設施選擇的難度,增加了曝氣設施維持強度。
(13)所需的設備及材料較多,設備閑置率較高,維修工作量大。
(14)自動化程度高,人工操作簡單,但管理運行較復雜,與之相關的設備質量要求較高,應有較高的設備維護水平及能力。
(15)采用高效率的曝氣系統耗能較少,可節省運行費用。
生物曝氣濾池工藝
生物曝氣濾池工藝源于歐洲,被廣泛應用于法國、英國等國家。發展至今,生物曝氣濾池工藝已經成為一種脫氮除鱗的工藝。
生物曝氣濾池工藝與污水處理所使用的濾料有所不同,其運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從池底注水,在此基礎上與空氣實現同向流動;②從池上進水,我們將其稱作“向下流”。一般同向流動時負荷較高,出水水質較差,因此必須設置第二沉淀池。
目前,國內主要采用的技術是逆向流。生物曝氣濾池工藝可以運用填料的濾池而形成一種工藝膜法,或者在操作過程中投入鐵鹽,使其成為一種脫氮工藝。
生物接觸轉盤工藝
生物接觸轉盤工藝在生物膜法污水處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污水灌溉的一種優化。這種處理工藝能夠使菌類微生物盤附在轉盤上長期繁育形成一種膜狀。污水沉淀池通過使污水與生物膜接觸,將微生物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物,使污水得到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