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膠粘劑的固化——流變儀與紅外光譜聯用
開發聚氨酯膠粘劑時,如何快速掌握從液態到固態的固化過程,并深入了解反應背后的分子機制,一直是研發人員面臨的難題。
聚氨酯膠粘劑是指在分子鏈中含有氨基甲酸酯基團(-NHCOO-)或異氰酸酯基(-NCO)的膠粘劑。
使用傳統旋轉流變儀可測試其儲能模量G’、損耗模量G”和相位角的變化可反映樣品從液態至固態的相態變化過程,但無法解釋深層次原因。
賽默飛哈克(HAAKE)專利的流變-紅外聯用技術(圖1),借助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能夠識別和量化物質中的不同化學基團,原位表征聚氨酯固化過程的分子反應機理。
圖1 流變-紅外聯用裝置
圖2 Rheonaut聯用模塊
01
流變學數據評估
對某一雙組分聚氨酯配方快速混合均勻后,加載至Rheonaut聯用裝置上(圖2),控制固化溫度30℃。流變數據如圖3。固化前樣品表現為液態,黏性模量G”>彈性模量G’,隨固化進行,11.32 min黏彈性模量出現交點,即凝膠點。之后彈性模量G’大于黏性模量G”,樣品轉變為固體性質占主導。

圖3 聚氨酯固化40min流變結果
(點擊查看大圖)
02
紅外光譜分析
在同一個流變固化實驗上,可原位得到聚氨酯固化過程的紅外譜圖,同時一個流變數據點對應一張紅外譜圖(圖4)。

圖4 聚氨酯30℃固化實時紅外光譜圖
(點擊查看大圖)
通過選取3個特征時間點的光譜(圖5),即實驗開始,模量發生交點(凝膠點)和反應最后的3張譜圖疊加。我們可以發現,反應過程中,異氰基團吸收強度不斷的降低,不斷的被消耗而酯基和氨基的吸收強度在提升,即生成了這些基團。利用紅外Omnic軟件還可生成時間-波數-吸收強度三維圖(圖6),更加直觀的觀察固化的機理。

圖5 3個特征時間點的紅外光譜
(點擊查看大圖)

圖6 聚氨酯固化時間-波數-吸收強度三維圖
?結論
賽默飛哈克(HAAKE)流變-紅外聯用技術,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這種體系固化的分子反應過程,根據異氰基團的吸收強度隨時間的變化,我們甚至可以計算固化率與反應動力學,極大的加快產品的配方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