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時間分辨光譜與成像技術是現代科學研究中不*或缺的分析工具,它們通過捕捉物質在時間維度上的動態變化,為理解超快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提供了獨*視角。瞬態時間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可為多次曝光和單次曝光兩種方式。一般情況下,多次曝光技術用于可以循環的超快過程, 如飛秒化學用于液體中超快過程的研究。這些過程具有可重復性,通過多次曝光可以進一步提高探測的靈敏度。對于不可重復的瞬態過程,通過單一成像系統進行高速連續測量最終可以捕捉到瞬態事件的瞬態變化過程,并通過調整曝光時間和間隔來實現時間分辨率的控制,實現對瞬態現象的測量和分析。如激光慣性約束聚變(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磁約束聚變的內爆測量、二維內爆動力學研究以及ICF靶丸對稱性等,這些不可重復的瞬態過程需要利用單次曝光的方式進行測量。本文介紹一些時間分辨光譜與成像技術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各領域的創新應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技術參考和應用指導。
多次曝光超快光學技術的應用
多次曝光通過重復觸發相機或成像系統來捕捉瞬態事件的不同時間階段以實現超快成像。多次曝光超快光學成像以泵浦探測為主,通過調整探測延時獲取動態信息。超快成像時代的到來帶來了變化速度以皮秒(Picosecond,10-12s)及更短的時間單元衡量的瞬態現象,能夠觀測并記錄超快現象的成像技術稱為超快成像技術(Ultrafast Imaging Techniques)。超快成像技術主要應用包括化學反應中超快過程的可視化研究,化學反應中存在著許多超快過程,如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電子的轉移以及化合物異構等,這些過程均已到達皮秒甚至飛秒量級的時間尺度。
利用諸如泵浦-探針技術的超快探測手段對化學反應中的超快過程進行可視化研究,可以對原子分子的轉化過程及狀態進行精準分析,進一步認清化學反應的微觀機理,為指導優化一些重要的化學反應提供了依據。
圖1. 激發光選用515nm聚焦光束(激發功率密度為25mJ/cm2),以700nm探測光(帶寬40nm)進行成像, 探測時間為(a)0.5ps,(b)0.9ps,(c) 2.0ps,(d)20.0ps的二維TAM光譜,在不同的延遲時間下標記出半高寬。(e)激發功率密度為25mJ/cm2時載流子密度分布圖。[1]
金屬中超快熱載流子弛豫涉及激發電子和聲子相互作用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金屬中熱載流子聲子之間的耦合導致了超短時間尺度上的非線性擴散行為。[2] 如圖2B所示,使用超快顯微鏡來對熱電子在金薄膜中的時空擴散進行成像,通過以20nm的空間精度和0.25ps的時間分辨率跟蹤局部瞬態反射率,發現兩種不同的擴散機制:最初幾皮秒內的初始快速擴散,隨后在較長時間內緩慢擴散約,擴散速度減小了100倍。根據實驗的觀測結果,建立了兩種擴散機制,分別是熱電子擴散和和聲子限制的熱擴散。[2]
半導體材料內載流子動力學的研究一直是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該領域的研究對認識半導體材料內部微觀機理以及指導半導體器件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二維(2D)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Two Dimensional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TMDs)的優異半導體特性使其在未來電子和光電子器件的發展中具有很高的前景。TMDS的廣泛研究認為,它們在導帶邊緣以上產生二維受限熱載流子,使得依賴于這種瞬態激發態存在很多潛在的應用。如圖2所示,利用瞬態吸收顯微鏡(Transient absorption microscope,TAM)研究了單層MoS2的室溫時空熱載流子動力學, 超快載流子動力學經過超快速膨脹,隨后再經過快速的負擴散,最終是帶邊C激子的緩慢長期膨脹。[8] 超快瞬態吸收顯微鏡提供了直接的實驗證據,證明了異常負擴散過程是由泵浦激光激發后引起的熱聲子瓶頸效應,造成熱載流子的空間收縮。
圖2. 掃描超快熱調節顯微鏡的原理圖。(A)在環境溫度下, 導帶電子的能量分布受到光激發的擾動。它迅速演變為具有高電子溫度(Te)的準熱化“熱電子”,符合費米-狄拉克分布。而晶格溫度(Tl)保持接近環境水平。由于電子-聲子耦合和熱載流子擴散的后續冷卻導致電子和晶格子系統之間的熱交換和熱平衡。(B)激光脈沖照射50nm的金薄膜,從而引起局部熱電子分布。探測光脈沖測量溫度相關的瞬態反射率(DR/R)。(C)探測光監測光致DR/R光斑尺寸的時空演變,以可視化和區分熱電子擴散和熱(聲子限制)擴散。[2]
圖3. 金屬熱電子的兩步擴散動力學。(A)瞬態反射信號DR/R的時空動態, 泵浦能量密度1.0 mJ/ cm2下,隨時間變化的瞬態反射信號的輪廓變化。(B)通過高斯擬合提取DR/R空間輪廓的平方寬度演化。[2]
超快光譜與光學成像可用于高時空分辨的生物顯微光譜與成像,如植物天然光合蛋白的光合作用機制的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將太陽能“固化”,為地球生物提供了幾乎所有的能量來源, 而光合反應過程的內在機理研究為人類探索實現人工光合作用帶來了可能。如圖4,紫外光合細菌存在4個亞基在光合反應中的電子轉移過程,研究表明光合反應中的電子轉移在皮秒量級的時間尺度上發生。除此之外,DNA中轉錄過程、病毒入侵宿主細胞、血紅蛋白與氧氣結合等過程的研究,均需要高時空分辨的顯微成像技術進行有效觀測。
圖4. 紫色細菌光合反應中心的電子轉移過程示意圖
單次曝光超快光學技術的應用
泵浦探測技術在處理高度可重復的瞬態事件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但對于不穩定或不可逆過程,對于單次超快過程,如*強激光成絲、元件損傷、不可逆化學反應等,在這些情況下,泵浦探測的方法難以發揮作用。此外,針對重復頻率低或發次與發次間有顯著變化的瞬態事件,如慣性約束聚變點火、高密度等離子體演化等,能夠在單次探測過程中獲取多幀光譜信息或二維圖像的單次曝光超快光學成像被不斷開發。單次超快光學成像技術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實現。主動方式利用定制脈沖串探測瞬態事件,每個脈沖都具有獨*標記, 以便在檢測時提取并分配到相應的時間戳。被動方式則僅使用超快探測器接收信號,瞬態事件可以直接被成像或通過計算重構恢復。
近年來,單次曝光超快成像借助光場調制或信息復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了打破傳統CCD或CMOS相機的數據讀出速度限制,單次曝光超快成像技術通常將瞬態場景的時間信息轉換到波長、角度、空間或空間頻域等其它維度,形成一一對應關系,再利用相應維度的分辨手段實現超快探測。華東師范大學張詩按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單次曝光偏振映射超快成像技術,研究了約百納米厚的氧化銦錫薄膜的超快激光燒蝕動力學過程,成功觀測到薄膜在200皮秒照明時間窗口下的燒蝕演化過程,有助于對其燒蝕機制進行分析。[3]
圖11.飛秒激光燒蝕ITO薄膜的超快成像: (a)實驗設計,(b)200 ps照明激光脈沖時偏振映射關系。(c) ITO膜燒蝕的時空演變,(d)燒蝕區透射率差ΔT/T,(e)飛秒激光燒蝕ITO薄膜的機理.[3]
慣性約束聚變(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是利用粒子的慣性作用來約束粒子本身,從而實現核聚變反應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驅動器提供的能量使靶丸中的核聚變燃料(氘、氚)形成等離子體,在這些等離子體粒子由于自身慣性作用還來不及向四周飛散的極短時間內,通過向心爆聚被壓縮到高溫、高密度狀態,從而發生核聚變反應。由于這種核聚變是依靠等離子體粒子自身的慣性約束作用而實現的,因而稱為慣性約束聚變。慣性約束聚變(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4] 是目前最有可能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技術之一,該領域的研究探索科學的新前沿,致力于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問題,為開發清潔、可持續的能源奠定基礎。如圖5所示,ICF的實現方式是將多路高能短脈沖激光注入黑腔,對靶丸加熱壓縮以實現聚變點火,相關理論模型和數值計算均已非常成熟, 但當前的聚變點火實驗仍未達到預期的目標, 研究遇到了瓶頸,亟需相關的診斷技術對實驗進行改進和優化。而ICF發生在極小的空間(0.1~1mm), 極短的時間(~ns),且部分過程如內爆熱斑的持續時間只有100~200ps,這需要診斷技術具備ps級甚至百fs級的超高時間分辨能力以及μm級的高空間分辨能力,超快成像技術在ICF研究中不*或缺。[5]
圖5.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裝置示意圖
結論
本文介紹了幾種典型的時間分辨光譜與成像技術的典型的應用,利用基于利用泵浦探測技術飛秒瞬態吸收成像實現對二維半導體材料中光生載流子飛秒分辨瞬態成像,利用飛秒瞬態吸收研究金屬中超快熱載流子弛豫和擴散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研究。另外飛秒瞬態吸收光譜也廣泛應用于研究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電荷轉移和能量轉移,DNA轉錄過程等重要過程。利用單次曝光技術研究不可重復的瞬態過程,如利用超快脈沖時序化的主動成像技術(單次曝光偏振映射超快成像)研究了約百納米厚的氧化銦錫薄膜的超快激光燒蝕動力學過程,利用超快門控分幅相機進行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過程進行診斷。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研究朝著更小的空間、更短的時間尺度邁進,具備高時空分辨的超快成像技術在眾多領域中的需求迫切性越來越強烈,應用越來越廣泛。
參考文件
[1] Xiaofan Wei,Zihan Wang,Ziyu Wang,Yue Lu,Qingqing Ji,and Weimin Liu,Unveiling Spatiotemporal Diffusion of Hot Carriers Influenced by Spatial Nonuniform Hot Phonon Bottleneck Effect in Monolayer MoS2
Nano Letters 2024 24 (30),9269-9275.
[2] A. Block et al.,Tracking ultrafast hot-electron diffusion in space and time by ultrafast thermomodulation microscopy.Sci. Adv.5,eaav8965(2019).
[3] Pengpeng Ding,Dalong Qi,Yunhua Yao,Yilin He,Jiali Yao,Chengzhi Jin,Zihan Guo,Lianzhong Deng,Zhenrong Sun,Shian Zhang,Single-shot polarization-resolved ultrafast mapping photography,Science Bulletin,68,2023,473-476.
[4] Yao ZM,Sheng L,Song Y,et al. Dual-channel compressed ultrafast photography for Z-pinch dynamic imaging [J].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2023,94(3): 035106.
[5] 白曉紅. 用于ICF診斷的高時空分辨分幅成像關鍵技術研究[D].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2011.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